家居设计与风水学有关
一、 平常心态看风水
原始社会的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没有理性上的认识,但为了生存,他们必须生活在气候及水土比较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方,这种适应性的选择,其实就是最原始、最朴素的风水应用。
入文明社会后,《周易》与阴阳五行及各种学术的兴起各发展,使风水理论逐渐成形,汉代的《堪舆金匮》与宫宅地形》等风水著作的出现,标志看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。
朝郭璞的《葬书》对于风水理论有着里程碑的意义,唐宋时期,从官方到民间,从朱熹等大家到平民百姓,都参与风水的认定和应用,出现了江西形法派为主的风水学理论体系。
明清两朝是风水应用的鼎盛时期,从民国至今则主要是学者对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重新评估和研究,在民间,由于长达半世纪的对风水属于必信的理解,风水理论在民间普及和应用还只是暂露苗头。
综上所述,风水理论的发展,有相当部分理论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,也是先 们根据自然原理推导的结果,特别是阳宅风水,很多因素是有形可见,非常直观的,在很多唯心的成份里,也有很多心理暗示的因素,所以如何保持辩证的看待风水,吸取其合理的 成份,剔除其迷信的成份,面不是简单的将它定性为迷信或科学,成为每个风水学者及风水爱好者应该保持的健康的心态。
二、风水定义
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,他在《葬书》中云: “ 葬者,乘生气也。气乘风是散,界水则止。古人聚之使之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 ” 清人范宜宾《葬书》作注云: “ 无水则风到而气散,有水则气止而风无,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,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,以藏风之地为次等。 ” 这就是说,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,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,才能得到生气。
什么是生气呢?《吕氏春秋 · 季春》云: “ 生气方盛,阳气发泄。 ” 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,是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。
在郭璞之前,风水还在有其他名称:
形法。《汉书 · 艺文志》有形法类,其中载录有《宫宅地形》二十卷。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在此条下注云: “ 说风水方位之形法包括相地相形,也包括相人相畜,这是它与后世 ‘ 风水 ’ 的不同之处。 ”
舆。堪为天,舆为地。堪又与 “ 勘 ” 、 “ 坎 ” 有相通之义。汉代就有了以堪舆为职业的人。《史记 · 日者列传》有褚先生记: “ 孝武帝时,聚会占家问之,某日可取妇乎?五行家曰可,堪舆家曰不可。 ” 可见,堪舆家有择时的职责。《汉书 · 艺文志》载有《堪舆金匮》,也是说风水方位之书。
此外,又有称风水为青囊、青乌、相宅、地理等。
对于风水一词,《辞海》的定义是: “ 风水,也叫堪舆。旧中国的一种迷信。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,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。也指相宅、相墓之法。 ”
近年来,学者们对《辞海》的定义持不同见解,主要倾向是不同意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。尹弘基在《自然科学史研究》 1989 年第一期撰文说: “ 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,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,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。 ”
潘谷西教授在《风水探源》一书的序言中指出: “ 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,范围包含住宅、宫室、寺观、陵墓、村落、城市诸方面,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,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。 ” 最近台湾学者又提出风水是 “ 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。 ” 看来,风水大有被抬高扶正的趋势。
在论及风水界时,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,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。我们认为: “ 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,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,一种择择吉避凶的术数,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,一种有关阴宅、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。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。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,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家、水文地质学、环境景观学、生态建筑学、宇宙星体学,地球磁场方位学、气象学和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。
三、风水源流
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。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,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。《尚书 · 召诏序》云: “ 成王在丰,欲宅邑,使召公先相宅。 ” 这是相阳宅。《孝经 · 丧亲》云: “ 卜其宅兆面厝之。 ” 这是相阴宅。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。
秦的贤君庚、公刘、古公 父、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。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樗里子,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子宫殿,并且应验了。
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,还发展成一种术数,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彩。
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,有时日、方位、太岁、东西益宅、形徒上坟等各种禁忌,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石人、石兽、镇墓文。湖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 “ 江陵丞敢告地下丞 ” 、 “ 死人归阴,生人归阳 ” 之语。还出现了《移徙法》、《图宅术》、《堪舆金匮》、《宫宅地形》等有关风水的书籍。有个叫青鸟子的撰有《葬经》,后世风水师奉他为宗祖。
晋产生了管辂、郭璞这样的宗师。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士,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,现在流传的《管氏地理指蒙》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。郭璞的事迹更加,在《葬书》注评中有详细介绍。
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,宫内搬床,修墙,必先祭神祈祷。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 , ,就暗中派在坟四角钉上铁钉,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上了皇帝。
齐时,衡阳地方有一怪俗,山民生病,就说是先为祸,必须挖祖坟,洗尸骨,洗骨除祟。
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,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,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了地下之物,受到重赏。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,他曾经给皇后择吉地,当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,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,他撰有《相地要录》等书。
唐朝时,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,出现了张说,浮屠弘、司马头陀、杨筠松、丘延翰、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。其中杨筠松最负盛名,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,到江南一带传播,弟子盈门。当时,风不在西北也盛行,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,当地流传一本《诸杂推五姓阴阳宅图经》,书中提倡房屋向阳、居高、邻水的原则。
宋徽宗相信风水,曾听信术士之言,垫高西北地势,以便得到多子之兆。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,《朱子家礼》说,百姓家里死了人,三月而葬,先反地形选好,再择日开茔。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,赖文俊、陈抟、吴景鸾、傅伯通、徐仁旺、邹宽、张鬼灵、蔡元定、厉伯韶等都很有名。
传闻明代刘基最精于风水,有一本《堪舆漫兴》就是托名于他。
纵观历史,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,宋代是盛行时期,明清是泛滥时期。本世纪以来,风水学在旧中国是不有市场,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,实践中却还还断在运作。近年来,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,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。我们说当代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,应取其精华,剔除糟粕,结合现代自然科学。,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各阐释,从而更好地让其为人类造福。
四、风水的构成
水包括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部份,有许多生动的理论概念各复杂的勘察方法。
气:明代蒋平阶在《水龙经》论 “ 气机妙运 ” 时说: “ 太始唯一气,莫先于水。水中积浊,遂成山川。经云:气者,水这体于父母,本骸得气,遗体受荫,盖生者,气之聚凝,结者成骨,死面独留,故葬者,反气内骨,以荫所生之道也。经曰: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。 ” 由此可见,风水所论之气,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。气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,它变化玩穷,变成山,变成水,在天空周流,在地下运行,滋生万物。
风水把气分为生气、死气、阴气、阳气、地气、地气、乘气、聚气、纳气、气脉、气母等,认为不论是生者还是死者,只要得气,才能有吉兆。因此,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,即寻找生气,。我认为有生气之地应该是:避风向阳,流水潺潺,草木欣欣,莺歌燕舞,鸟语花香之地。
气。这个气不同于空气这气。近年来,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,它属于宇宙间的微波辐射,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。这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最神秘的内容,以往是个空白,今天,是科学揭开了风水的神秘面纱。
气流。空气、氧气、气流。空气流动而成风。 “ 气遇风则散 ” ,这里的风指强风、烈风、大风、冷风,中医称邪风。所谓 “ 风为送气之媒 ” ,此外所指则为微风、和风、暖风。因而风水强调要避开强风,求得微风。
光。主要是太阳的光。其实光的本质是电磁波,而光是肉可见的那一小部份电磁波(俗称七色光)。由于光具有波和粒子的两重性,所谓 “ 波粒二相性 ” ,所以光也是一颗颗的粒子。
风水定律: “ 山环水抱必有气 ” ,何以水抱必有气?原来,水最容易吸收微波。 “ 气 ” 遇水则界,水收拢了宇宙之气的缘故。
方位。即办公室风水
(一) 写字台的理想方位
写字台的摆放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写字间选在办公楼的中间部分,一种写字间安排在经商楼的地下层,这样的写字间无窗,在无窗的写字间摆放写字台,主要考虑的是两个人关系,一是写字台与门的关系调配中,有两点要注意,一要注意不能将写字台正面对着进门,二要注意坐在写字台之后的人要有墙一类的凭靠,不能有多余的空虚。
免将写字台正对着门,主要是为了使领导者在工作时,不容易受到外来自门外噪音的干扰和受到他人的窥视,避免写字台后有多余的空虚,主要是为了使坐在写字台办理商务的经商者,减少来自背后的空虚和不踏实之感,增加可靠性。
写字台的安放,台前应有一个比较宽阔的空间,按风水说法是一个生气区,可使人的胸襟开阔。同时,写字台距离门较远,而且门又是位于写字台左前方的斜角上,或以避免他人从门的直接窥视和来自门外的噪音。写字台的座后是一堵坚实墙,因为墙壁如同山脉一样给人以坚实感,又使写字台有所依托。
第二种情况,写字间选择在有窗的房屋,选择有窗的房屋作为写字间在,首先要察看窗外的环境,要求凭窗远眺时,在窗的房屋作为写字间,首先要察看窗外是否有走道,如果有走道,最好是放弃另择,因为走道上人来人往,脚步声,嬉笑声,都会影响到此问处理公务的人的工作情绪。而且,还常常受他人从窗户外的窥视。易德轩为你进行解说。
@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@
声明:部分内容来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以上内容,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。